【共和国美术记忆】婚姻自主全家福——石鲁《幸福婚姻》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反映土地改革、民族团结、新式婚姻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折射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石鲁于1952年创作的《幸福婚姻》便是为宣传1950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而作。
详细内容

????_20211019100740.png

婚姻自主全家福——石鲁《幸福婚姻》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反映土地改革、民族团结、新式婚姻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折射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石鲁于1952年创作的《幸福婚姻》便是为宣传1950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而作。

《婚姻法》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于 1950年4月30日由毛泽东亲自签署,自1950年5月1日起公布施行。《婚姻法》明确提出废除封建社会遗留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等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婚姻法》的实施是几千年来中国家庭婚姻关系的一次伟大变革。1950年5月14日,邓颖超在张家口扩大干部会上发表题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报告》的演讲,对《婚姻法》做了解释,她强调,幸福的婚姻“是需要夫妻双方作自觉的努力的”,呼吁妇女“积极参加各种建设事业”,获得公认的理想婚姻。此后,一批宣传《婚姻法》的文艺作品先后问世,涵盖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这也是我们所见到的“幸福婚姻”题材的绘画作品出现的直接动因。当时已是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的石鲁,积极响应政策宣传的号召,于 1952年构思并完成了他眼中的“幸福婚姻”。

????_20211210150256_??.jpg

作品名为《幸福婚姻》,作者是如何将“幸福感”以美术形式呈现出来的?首先,作者将“婚姻”举行的场景设置在农家院外。院墙上与院门外栽种的葫芦和南瓜,寓意为多子多福、瓜瓞绵绵,这是传统民俗中的祝福之语,同时表明描绘的是一场“农民的婚礼”;院门上贴着红色对联:“生产互助大丰收,婚姻自主全家福”,暗示只有生产互助、婚姻自主才是新中国成立后“幸福婚姻”的前提与保障。前景中的黄牛与新农具都是生产互助活动中所需的生产工具,画面中心的新娘则成为婚姻自主的代表人物。

其次,画面中20人的神情动态都向观者传递着积极、愉悦的情绪,尤其是身着红衣的新娘,在《婚姻法》颁布后获得人格自由与生活自主,其微笑的表情是“幸福婚姻”的重要佐证。

石鲁使老、青、幼不同年龄段的人物会聚在同一场景内,年轻的新人在先进的婚姻观念传播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牵着黄牛与院墙边或站或蹲的老人都对这场婚姻表示祝福与认可,同时也是对《婚姻法》表示认同与接受。于儿童而言,《婚姻法》中所强调的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等制度,成为他们自幼便亲身体验的“习俗”与“礼法”,这对于新社会的一代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幸福婚姻》创作完成后,于 1952年年底被印刷成宣传年画,在全国广泛传播。通过各种文艺作品的宣传,《婚姻法》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旧的婚姻观念开始改变。伴随着新式婚姻的是土改运动。1950年6月,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看似和婚姻无涉,其实与婚姻密切相关,因为妇女分到了土地,开始积极参加到土改和生产中。妇女有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在经济上和男人平等,这为妇女争取婚姻自由、消除对丈夫的依赖提供了条件,也为新式婚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刘娜娜)

【人物档案】

石鲁

1919—1982年。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15岁时入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正式学习绘画。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积极组织抗日宣传,显示出对民族及革命事业的热情。1940年1月抵达延安,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的同时,成为文工团舞美工作者。在革命圣地,他怀着对石涛与鲁迅的崇拜,决定更名为“石鲁”。延安时期,石鲁的作品以木刻版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石鲁创作了一批具有新时代气息和新气象的年画及中国画,作品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作有《转战陕北》《延河饮马》《东方欲晓》等。

主编/殷双喜 副主编/丁澜翔 曾小凤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