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照亮中国革命之路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21-05-12 09:35

毛泽东带领队伍上井冈山。(画)

在中国革命史上,井冈山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朱德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开始创建以宁冈为大本营的井冈山根据地”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但因敌众我寡,很快遭遇重挫。9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文家市会议,决定放弃进攻长沙,向敌人力量薄弱的湘南一带转移。但行军过程非常艰难,部队在到达江西省萍乡县时遭遇强敌伏击,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当时,许多指战员情绪低落,思想混乱,甚至有些人擅自离队。

为了克服严峻形势,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境内的三湾村。在这里,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组织上进行改编,将部队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二是确定“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党对军队的领导;三是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军队的民主制度。总体而言,这些措施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三湾改编之后,全军士气为之一振。

1927年10月3日晚至5日,前敌委员会在古城召开扩大会议,即“古城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除少数人外,与会者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对此,何长工回忆说:“从三湾改编到古城会议,解决了军队建设和建设根据地的一些重大问题。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和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点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0月中旬,毛泽东在酃县水口看到国民党报纸,得知南昌起义主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并闻知长沙、湘南的工农运动没有起来,遂“放弃了准备退往湘南的想法,坚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茨坪。11月初,毛泽东率部回到茅坪,“开始创建以宁冈为大本营的井冈山根据地”。至此,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完成了“引兵井冈”的转折,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走上探索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井冈山会师

1927年,粤桂战争爆发,湖南军阀部队外调,毛泽东抓住有利时机,率部攻占茶陵县城。同年11月28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这是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政府人员由工、农、兵三方推选自己的代表组成,谭震林为工人代表,李炳荣为农民代表,陈士榘为士兵代表,谭震林为工农兵政府主席。这个政权虽然因强敌进攻,仅存在一个月,但它为以后的苏维埃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928年1月,为了解决军需问题,毛泽东率部从砻市出发,攻占遂川县城,并于1月24日成立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亲自指导颁布施政大纲,共有30条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土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等多方面政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蓝图得到初次呈现。

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燃起的革命星火,引起国民党的恐慌。1928年2月上旬,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下令驻吉安的杨如轩部向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2月18日,工农革命军取得宁冈新城大捷,击破赣敌进犯。2月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主席文根宗。2月下旬,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经前委讨论决定,将永新、遂川交界的井冈山区茨坪、大小五井、白银湖等地划出,成立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到1928年2月,毛泽东成功地创立了以井冈山为依托,以茶陵、遂川、宁冈3县苏维埃政府为政治中心的湘赣边界根据地。3县红色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1928年初,湖南省委指示毛泽东率部前往湘南,策应湘南暴动。所谓湘南暴动,主要是朱德带领南昌起义余部发起的。湘南暴动起初比较顺利,而且帮助地方武装快速发展了革命力量。为保存有生力量,1928年3月29日,朱德率部向井冈山转移。几乎同一时间,毛泽东在砻市集中工农革命军第一、第二团准备接应。3月30日毛泽东率第一团到达桂东县。31日下午,毛泽东在桂东县万寿宫主持召开桂东县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桂东县工农兵政府,主席陈奇。4月21日,何长工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与朱德部队主力在沔渡会合。24日,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王尔琢等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会见,随即召开会议,决定两部联合,建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4日,两军在砻市广场举行胜利大会师,正式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

5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的谢氏慎公祠召开,选举产生湘赣边界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湘赣边界特委,毛泽东任书记。为了统一边界各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领导,5月底,毛泽东又在宁冈茅坪召集了湘赣边界各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湘赣边界工农兵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成立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边界政府下辖茶陵、遂川、宁冈、永新和随后成立的酃县、莲花等6个县政府。至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式确立。

开展井冈山斗争与建设

井冈山上的斗争与建设几乎是同步展开,即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1928年4月,工农红军第一次占领永新县城,毛泽东就派出军中得力干部,分别到小江区、东南特区、西北特区指导工作。

1928年7月4日,毛泽东给湖南省委的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巩固根据地的意义。他指出:建立并巩固根据地,绝非保守观念。毛泽东不仅提出了革命斗争的长期性,而且强调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就建设方面而言,毛泽东最注重的就是农民。因为只有唤醒农民,革命才可能成功,而农民最关注的就是土地问题。因此,井冈山时期的建设,集中体现在对土地问题的探索上。

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并颁布《井冈山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的土地权利,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中,看清了红军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就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发动农民分土地的同时,红四军还一次又一次抗击着敌人的进攻。1928年6月中旬,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率第九师3个团,加上惨败的杨如轩二十七师的2个团,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进剿”。6月23日,红军取得龙源口大捷,歼敌1个团,击溃2个团,缴枪千余支,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

龙源口大捷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3个全县,吉安、安福县各一小部分,遂川县北部,酃县东南部,割据区域的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共有50多万人。用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里的话来说:“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6月30日,毛泽东在永新县城主持召开中共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和中共永新县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四军仍应继续在湘赣边界各县作深入群众工作,建设巩固的根据地”。

7月上旬,湘赣敌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会剿”。经研究决定,毛泽东率三十一团去永新阻击赣敌,朱德率二十八、二十九团进击湘敌。7月17日,红军攻克酃县。二十九团士兵的乡土观念严重,借口省委有去湘南的指示,要求去湘南。朱德、陈毅多次劝阻无效。24日,部队到达郴州,战斗先胜后败,二十九团主力几乎溃散。此次冒进湘南,不但使红军在数量上损失一半,而且使边界各县亦相继失败,造成惨痛的“八月失败”。

8月下旬,湘赣敌军趁井冈山兵力空虚,再次发动“会剿”。留守部队在黄洋界,以少胜多,成功阻击敌人。

朱毛主力红军回师井冈山后,立即展开反攻,夺回失地。1928年9月13日,攻克遂川县城;10月,在茅坪附近的坳头垅伏击成功,歼敌1个营,并收复宁冈县城;紧接着,又在龙源口歼敌1个营,第四次占领永新县城。至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到“南自遂川井冈山南麓,北至莲花边界,包括宁冈全县,遂川、酃县、永新各一部,成一南北狭长之整块”。

1928年11月,毛泽东收到中央来信,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中共中央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前委统辖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12月初,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红五军约1000人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至此,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最终会集到一处。

一年多的井冈山斗争,为中国革命积累下丰富经验。毛泽东在此先后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2篇重要著作。这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而且指明了赢得革命胜利的总方针。正如毛泽东所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成果就无法保持。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实际上就是整个中国革命的启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未来的方向。

(摘编自3月31日《学习时报》 任伟/文)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