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美德涵养构建与大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文章来源: 湖南日报  时间: 2020-06-16 09:27

李红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在世界上逐步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然而,一些民众的文明程度似乎并没有达到与国家经济总量相匹配的高度。近年来,一些不文明现象屡见报端,不仅贻害社会,而且影响大国形象。因而,构建与大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道德是立人之本,也是立国之基。人类所有文化体系无不强调道德修养、强调以美德来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在西方文化中,柏拉图就曾提出:“美德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健康”,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合乎德性就是合乎幸福”,我国孔子提出“仁者寿”,道家更是认为“修善者福至”等等。这些论述无不重视美德、推崇美德、践行美德。然而,相对一般道德规则而言,美德是一种更加内在、更加稳固的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因此,美德的特性也就决定美德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美德建设重在“育”、重在“化”,当然,也离不开“管”。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美德建设重在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大力倡导、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新时代的美德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到美德培育应该从源头抓起,因此,他在发表的一些重要讲话中又多次呼吁要注重家风建设,号召以良好的家风培育良好的美德,并倡导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美德培育还需感化、示范。倡导感化教育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说文解字》中就把“教”理解为“上所施,下所效”。我国儒家既重视道德说教,又重视道德感化教育,认为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和感化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因此儒家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我国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认为要减少权威性的道德教化、道德命令,而重在带头示范,重在体悟和感化,从而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主张以稳定不变的道情操去感化他人、教育他人。

美德培育当然也离不开“管”。“管”并不是强迫,而是要建立一种外在道德约束机制,目的在于鼓励、引导、规劝人积极向善向美。“管”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舆论压力、批评教育甚至是诉诸于法律规范,形成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国家甚至可以通过颁布具体的美德规范要求来鼓励、引导人们遵守美德、践行美德。我国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目的在于鼓励、倡导新时代公民要“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大领域做出明确的美德培育的目标和基本要求,目的在于通过美德培育深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立人之本,也是国之文化精粹。我国对传统美德的培育与构建一直遵循内在培育、示范感化以及社会引导等诸多层面,实行内外兼治的路径,从而使中华享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形成了深厚的精神文明。所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应该成为全民文明自觉的文化原动力。坚持以美德涵养人的道德修养,让美德尽可能地在每一个人心中扎下根来,并代代传承,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构建起与我国经济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