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家宝】陈毅救得铁如意

内容简介:

如意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又名“骚杖”,起初柄端呈拳曲手指状,后来逐渐衍生出灵芝形、心形和云彩形,通常一尺有余,能挠痒,故美其名曰“可如人意”,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详细内容

QQ??20200114165336.png

赵南星的铁如意(增强现实图片)

如意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又名“骚杖”,起初柄端呈拳曲手指状,后来逐渐衍生出灵芝形、心形和云彩形,通常一尺有余,能挠痒,故美其名曰“可如人意”,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柄铁制如意,周身银丝镶嵌,全长半米,重约一斤半。柄端雕有神兽“飞廉”,银章葵首桥腹,首绘天骥。柄身微拱,中央隆起,两列篆书铭文赫然其上:“钩而无钒,廉而无判,以歌以舞,以弗若是,折为君子之器也。”旁有“赵南星”字样、“梦白”印模,背有错银铭文“甲子春制”。据考证,这柄铁如意是赵南星75岁时参与癸亥考察京官结束后,自己设计,命工匠张鳌春制作的。相传他随身携带,以备痛击权奸。

QQ??20200114165408.png

赵南星像


传统如意多为金、银、玉、木等材料制成,传世的铁质如意十分罕见。那么这柄银镂铁如意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1948年,时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从华东战场赶往河北阜平,参加中共中央的重要会议,在经过临城时天色已晚,不得不在此地逗留一夜。

晚上,月色入户,陈毅住进县政府内。长途跋涉的他不顾舟车劳顿,依然惦记着今后如何开展好当地的工作。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得知临城县收集到一件文物,据说是赵南星的。一听到“赵南星”三个字,陈毅便来了兴趣,向来博闻强识的他,对于著名的历史人物自然是了然于胸。

他知道赵南星是明末有名的大忠臣,万历朝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明代后期,皇帝怠政庸懦,纪纲废弛,政治黑暗腐朽。到了天启年间,更有宦官魏忠贤专权,赵南星挺身而出与阉党斗争,与左都御史杨涟等疏奏皇上,陈述阉党二十四大罪状。魏忠贤对他恨之入骨,将其视为寇仇,千方百计强加罪名把赵南星削籍戍边代州。直到崇祯皇帝即位,颁布诏书招赵南星还朝。山西巡抚牟志奎是魏忠贤党羽,扣诏不发,赵南星至死也未能见到诏书,最后在戍所含冤而终,时年 78 岁。后来崇祯皇帝钦定魏党逆案,方为赵南星昭雪,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毅”。

QQ??20200114165432.png

陈毅


对于这样一位直面奸邪、敢于斗争的“东林党人”,陈毅由衷地敬佩,再一想到腐朽的国民党政府,万般感慨涌上心头。他说:“好官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就算千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怀念他。”随行秘书立即带人从伪县长寇宏谟手中收缴了铁如意以及一卷“诰命”,并交给陈毅。陈毅双手接过铁如意,一手托住柄底,一手牢牢把着上端,翻来覆去地端详着表面的篆字和图案,经过一番细致的甄别,他说:“这的确是个罕见的文物,眼下刚解放,时局动荡,临城这个地方位处要冲,周全起见我们还是把它带到中央,交由董必武同志保存。”一边说着,一边轻轻地将铁如意放在红布上,层层包裹好后小心地装进公文包里。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将这件铁如意经文化部转交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一次披星戴月的行程,看似不经意的发现,却挽救了一件珍贵的文物,也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谨认真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来源:摘编自《红色传家宝》一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主编:梁晓婧 音频录制:毕婧 播讲:何帅)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