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干部观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 2019-12-23 15:14

陈云32岁执掌中共中央组织部,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用人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42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从延安的东北籍干部中挑选十多人,准备派回日本人占领的东北工作。但多数人因惧怕沦陷区工作的危险性而不愿去,经组织反复做思想工作后,仍然有人公开表示不去。

中组部选调干部,干部不服从组织分配,该怎么处理?陈云亲自找这些人谈话,进行严肃批评,并对他们的行为作出界定,认为不仅是对工作讨价还价的错误,而且是一种政治上的动摇。他用中央党务委员会名义给公开拒绝工作的党员以纪律处分,并对勇于接受工作的同志予以奖励。

陈云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对问题由个别而放眼全局,联系到当时新党员新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使用好新党员新干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共到达陕北后,对过去的关门主义进行深刻反思,打开大门,五湖四海,广纳人才。大西北地广人稀,新增力量从何而来?中共把目光对准了广大的爱国青年。当时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滨海内陆,到处都有热血的青年长途跋涉,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

陈云非常珍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把他们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新鲜血液,积极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他在《论干部政策》中,大谈“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用人之道,得到毛泽东的认可,并以此为基础把党的干部政策归纳为三个方面,“必须善于识别干部”“必须善于使用干部”“必须善于爱护干部”。

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队伍的思想状况也变得复杂起来。陈云非常关注这些知识青年新党员,发现“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带有浓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习惯”。因此,陈云开始重视对新党员进行教育,清除思想上的非马克思主义倾向。

1938年春天,陈云在抗日军政大学做了《怎样做一个革命者》的报告。他说:做一个革命者,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为革命奋斗到底。奋斗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就是到死的意思,上海话叫“翘辫子”。因此,做革命者,第一要了解革命道理;第二要做好长期苦干的准备;第三要有牺牲精神,不怕铁窗、杀头,也不为名利和升官发财。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相矛盾时,要服从革命利益。

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后,仍有人触犯党的纪律,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依然严重。抗大学生刘力功不愿接受党的分配下基层,坚持升学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不满足要求就要退党,组织找他谈话七次,竭尽挽留之力,但此人却毫无党员自觉,反复向党提要求。最后陈云决定将其开除出党。

党员教育了,纪律严明了,陈云继续深入做工作。1940年,他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提出了挑选干部的四条标准,首要一条就是必须“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这实际上是在“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用人之道基础上,加上了使用干部的标准。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陈云及早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逐步深入,继而总结出经验,教育其他。陈云的干部工作观及其工作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2018年1月12日中国文明网 简奕/文)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