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家宝】一张红军借条

内容简介:

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准备进入陕南、豫西一带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但是,前方侦察兵发现,敌人已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调集了重兵,就等着红军去钻他们的埋伏圈。
详细内容

QQ??20191113113239.png

红军借条

这是一张借条,虽然纸张已经有些发黄,但是上面的字迹仍然还能认清。借条写着:“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苞)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借条旁边,是一颗子弹,当时这张借条就藏在子弹内。这是80多年前红二十五军手枪连在执行任务时,向当地群众借粮的字据,被当地老百姓当作传家宝保存下来。

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准备进入陕南、豫西一带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但是,前方侦察兵发现,敌人已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调集了重兵,就等着红军去钻他们的埋伏圈。危急时刻,红军侦察兵遇见了挑担叫卖的陈廷贤。当陈廷贤明白了红军找他的目的后,毫不犹豫地说:“我给你们带路,迟了就来不及啦!”

12月5日凌晨,红二十五军派手枪连到朱阳关东黄沙镇一带找房子、贴标语,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主力部队则由陈廷贤带路,沿着一条号称是“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山峡谷,绕过有重兵把守的关口,一举突破敌军在河南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接下来,陈廷贤带着红二十五军翻越百盘岭,攻下龙驹寨。12月8日,红二十五军抵达河南、陕西两省交界处的铁索关,守卫的民团没料到红军会突然出现,很快作鸟兽散。之后,红二十五军迅速越过海拔1700米的高山,成功进入陕南,蒋介石在河南堵截红军的企图彻底失败。

这张借条就是在此期间发生的故事。当时,手枪连在行军途中,驻扎在群众的院子里。时值寒冬,天寒地冻,手枪连连长就跟房东商量,能不能让战士们住到他家的牛圈里。房东说,外面太冷,你们都住到我家里来。连长说部队有纪律,不能住老百姓家里,能让我们住牛棚,我们就感激不尽。随后,战士们开始生火做饭,发现没有粮食了。无奈之下,连长又找到房东,希望能借给几斗粮食、几斤盐。当时,房东家还有些许粮食和食盐,虽然不多,但也是房东家的命根子。房东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不像国民党的军队想要粮食就抢,便毫不犹豫地说:“你们给我家留些口粮,其余的都拿走吧。”连长说,我们只借五斗苞谷、三斤盐。房东便按连长说的装了五斗粮食,称了三斤食盐。连长要给房东打借条。房东说,你们是仁义之师,一定能打下天下,你打条子,我们不要。连长坚持给房东打借条,说不打借条就拿老百姓的东西是违反纪律的。于是,房东只好收下了这张借条。

红军走后,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房东把这张借条装进一个子弹筒里,再装上子弹头,藏在墙缝里。几十年后,房东等人相继去世,这张借条一直藏在墙壁里。几年前,因年久失修,加上阴雨连绵,房子塌了,房东的后人在重修房子时发现了这枚子弹。他们拧开子弹头,里面没有火药,只有一个纸卷,展开一看,就是这张借条。

他们保存下来的,并非只是几斗粮食和几斤食盐的借条,而是一张浓缩了军民鱼水深情的见证。这张借条,反映了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也反映了老百姓拥军爱军的朴素情谊。

(来源:摘编自《红色传家宝》一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主编:梁晓婧 音频录制:毕婧 播讲:何帅)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