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不骛虚声
——浙江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长沙市长沙县㮾梨镇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 邹玉屏
受本领恐慌之惑,蒙组织厚爱之恩,2019年9月7日——9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浙江大学——湖南省乡镇组织委员专题培训示范班学习。虽然培训时间仅有短短五天,但浙江大学“求是 创新”的治学理念,浙江人身上“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浙江精神,浙江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画卷,都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不仅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眼界、能力的差距,更在思想层面上加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入脑入心、学有所得。
走进浙江大学的课堂,我见识了什么是“全球视野、博学笃行”,听见了思想碰撞的声音;走进嘉兴南湖,我明白了什么是“红船精神”,为什么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走进安吉余村,我读懂了什么是“两山理论”,为什么会有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走进诸暨枫桥,我学习了“最多跑一次”要如何改革,基层社会治理要如何创新;走进径山小古城村,看美丽乡村的现实蓝图,听林国荣书记治村经验,使我对基层党建“抓什么、如何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路决定出路,通过对比找差,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学浙江的理念和精神。
(一)学浙江的一个“大”字闯世界。浙江之“大”,在其视野、思想和理念。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沿阵地,向世人展现出惊人的大气、包容和自信。在这里,老师用全球视野教我们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眼界之宽、研究之深、立意之远让人心生敬佩;在这里,基层党委政府教我们如何跳出小圈看全局,“枫桥经验”、“最多跑一次”、“网格化管理”至今仍远远领先全国,成为基层创新治理的典范;在这里,民营企业遍地开花,企业家你争我赶、抱团发展,以桐庐县为例,不仅诞生了全国快递行业的“三通”(中通、圆通、申通),其全球水性笔的市场占有额更高达30%。
(二)学浙江的一个“活”字促发展。浙江之“活”,在其机制、思路和方法。杭州作为浙江的首府,既是繁荣富庶之地,也是创新活力之都。不同于全国其它省会城市,杭州与周边其它地州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是最小的,群众的贫富差距也是最小的。他们围绕土地、金融、科技、人才四大要素进行改革创新,在“提效率、优环境、促转型”上下狠下功夫,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余村也好、小古城村也好,他们充分发挥了基层民主的优势,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真正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尊重、做得了主人、享受到实惠;基层党组织也真正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喊得拢人、讲得起话、办得成事。
(三)学浙江的一个“实”字强作风。浙江之“实”,在其实业、实干和实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浙江的民营企业,遍布全省各地,为实现乡村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小古城村的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在岗位上已经近30年,为了找到十年前习总书记来村上调研的影像资料,他不惜四处奔走、寻根问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G20峰会期间,他带领“两委”班子用不到3个月时间处置了187栋“不雅”建筑,用21天时间完成了全村近20000平方米违章建筑的拆除;早上上班前、晚上下班后,他总要去村子里的垃圾桶翻一翻、看看垃圾分类是否准确。就是凭借这种敬业、坚韧、务实、担当的精神和魄力,目前全村垃圾分类准确率已达95%以上。学习期间,为了督促大家遵守培训纪律,叶老师在酒店大堂“喂蚊子”到深夜,直到确保最后一名夜跑的同学安全到达才肯离开。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这么敬业负责,再也不好意思让她“操心”了。
(四)学浙江的一个“精”字立潮头。浙江之“精”,在其精致、精通和精明。西子湖畔、浙大校园,处处洋溢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精致之美,这种美是一种天然不造作的融合,让人心生欢喜,身心愉悦。安吉余村,15年前曾是一个“傍山取石、机械轰鸣、粉尘弥漫、不见天日”的地方,习总书记的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唤醒了他们生态之痛。痛定思痛之后,精明的他们开始谋划新的出路,用十年时间,关停工厂、盘活土地、治理污染,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今的余村,村庄规划有序,设施配套齐全,家家户户做到了“院有菜香、庭有花香、家有书香、手有余香”,让人不禁感叹,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画卷!
二、提神提智、学有所悟。
点点滴滴,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想事、谋事、干事、成事,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呢?我有四点个人感悟。
(一)打开一流的宏观视野是想事的基础。刚出校门便进机关门,这种“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曾让我在基层保持昂扬斗志多年。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自感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慢慢地,开始满足于自己的小成就,降低自己的目标值,工作上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一步一步地将自己带入“安全区”和“舒适区”。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蜻蜓点水,坐井观天,大行实用主义。对一些政治理论,更多地机械记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入思考。是闫立老师的《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陈印昌老师的《党建与中心工作结合的创新思想》,为我推开了知识的另一扇窗,拓宽了宏观视野,瞬间打通了知识的“肠梗阻”,让一些知识片段都连成了线。那些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
(二)树立一流的思想理念是谋事的前提。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不管什么方向的风都是逆风。理念,即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维度,思想的深度,行动的力度,都决定了干事创业的方向对不对、后劲足不足、效果好不好。基层作为联系群众的第一窗口,只有树立一流的思想理念,才能确保党和国家好的方针、政策落实落细、惠及民众。在基层具体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将完成任务视同于工作落实,而忽略群众是否满意,将明明可以考100分的考卷,简单粗暴地考成了60分,这就是缺乏好的工作理念的表现;在落实“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过程中,我们机械地告诉党员同志要“做什么”,而对背后的“为什么”和未来“怎么做”缺乏耐心解释和指导,也是缺乏政治理念和全局理念的体现。
(三)坚持一流的工作标准是干事的保障。在小古城村交流学习时,林书记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工作不拿第一会觉得不好意思,感觉对不起自己的付出,对不起余杭区这块牌子,杭州党政机关上下亦是如此。要么不做,要做一定竭尽全力做到最高标准,达到全国示范,这就是杭州的工作标准。一直以来,我们总提对标浙江、对标上海,但总感觉步伐太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工作标准不够高所致。一方面,受客观因素制约,我们总为困难找借口、找原因而忽视主观努力,缺乏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越优秀的人越努力。当我们在迎头追赶的同时,别人已经设立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并且奋不顾身向前冲。所以,唯有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方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慌张、不掉队。
(四)保持一流的精神状态是成事的关键。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为之惰源自于精神之惰。受宏观经济、体制、政策的影响,目前基层的工作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人少事多,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大背景下,加班加点成常态、追责问责成常态。部分干部没有工作积极性,只求平安无事、事不关己。对比浙江,我看见了他们基层干部繁忙背后的坚韧和坚持,看见他们将创先争优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从余村胡主任和小古城村林书记的眼中,我看到了坚定不服输,读懂了感恩不忘本,更感受到了在“关键少数”带领下迸发出的强大内生力量。
三、善行善新、学有所用。
作为一名基层组织委员,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认为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要重传承、重发扬、重学习,注重凝心聚力。基层党建工作最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解决“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实现团结人、鼓舞人、感染人、成就人的目的,最终达到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社会大和谐。落实到具体工作,一是要补足党员群众思想之“钙”的问题,让党员永远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从而带领群众参与到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中来。二是要做到知人善用,牵住“牛鼻子”。让自己练就一双慧眼,用群众的智慧来解决群众的问题,将优秀的群众发展成党员,将优秀的党员培养成骨干,将优秀的骨干担任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三是要凝心聚力、春风化雨、成风化人,进一步提升组织力。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是一个地方最核心的竞争力,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聚思想、聚目标、聚合力,聚焦工作落实。基层党建工作最关键的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中心工作的落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例,如果不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纯粹就开会而开会,就搞活动而搞活动,就会使党内活动丧失政治性、严肃性和纪律性,就会被等同于基层工会。但如果与关系党员群众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就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因此,一个地方基层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体现在工作落实速度快不快、效果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上来。
(三)要常思考、常备考、常赶考,考出满意答卷。基层党建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要转变为党员群众的服务方式,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单纯的向困难群众服务向全体居民群众服务转变,从满足于工作落实向群众满意转变。二是要转变工作机制,从抓好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使他们在生活上感到方便,社会上感到安全,情感上感到温暖,实现党的工作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三是要转变工作方法,用群众最喜欢、群众最期盼、群众最受益的方法来开展具体工作,从而不断拉近党群距离。就像小古城村拆除村民围墙一样,拆掉的是物理围墙,实际上也是邻里之间的心墙。
(四)要敢亮剑、敢担当,敢创新、敢于比学赶超。基层党建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永恒话题。首先,基层组织委员要有大智慧、大气魄,敢于跟歪风邪气、黑恶势力面对面、硬碰硬,时刻具备为党组织、党员队伍“修理枝丫”的斗争精神,时刻做到为人处事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其次,基层组织委员要敢于担当,敢于接几回烫手的山芋,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在急难险阻的工作中加强工作历练,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再次,基层组织委员要善行善新,敢于比学赶超。知耻而后勇,长沙县作为全国百强县、榔梨作为长沙县经济发展排头兵,更应自加压力,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脚踏实地地迎头赶上,为长沙市、湖南省的基层党建工作多出好的经验、多树好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