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家宝】王耀南的钢笔

内容简介:

这是一支普通的黑色派克牌钢笔,王耀南却像宝贝似的保存了70多年,无论走到哪里,总要把钢笔带在身边。翻开王耀南的相册,几乎每张照片上都能看到这支钢笔。
详细内容

QQ??20190815151710.png

王耀南的钢笔(增强现实图片)

这是一支普通的黑色派克牌钢笔,王耀南却像宝贝似的保存了70多年,无论走到哪里,总要把钢笔带在身边。翻开王耀南的相册,几乎每张照片上都能看到这支钢笔。这支钢笔的来历有着一个励志故事。

王耀南1911年出生于江西萍乡上栗一个手工业鞭炮世家,16岁就参加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是他亲手搭建了“朱毛会师”的“会师台”,也是他搭建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第一桥——于都桥。此后,在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他率部搭建过湘江桥、赤水桥、乌江桥等几十座桥,每座桥都有他的血与汗。他还是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的军事顾问,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工兵王”。

1938年9月,王耀南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工兵主任、工兵连连长。

有一天,他接到上级命令,立即从前线回延安,参与延安的机场建设。后来他听说朱德也从前方回来了,就去拜访朱德,同时向他汇报前线战斗的情况。

QQ??20190815151639.png

王耀南在百团大战时的留影


当时,朱德问他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没有,并提醒他作为有专长的干部,要提出一两个能有效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术来。

王耀南想了想,说自己一直跟炸药打交道,就叫“炸药战”吧。朱德让王耀南改一种名称,说可以多打几场试试。临走前,朱德拿出一支钢笔,亲自插到王耀南的衣兜里,嘱咐他好好写字。

带着朱德的嘱托,王耀南一边组织部队建设延安机场,一边认真研究战例和战法。他结合炸药思考战术,逐渐形成了“地雷战”的思路,并在战争中不断提高战术。后来王耀南指导的铁路破袭战和地雷战,都有“炸药战”的思路。

1939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兼太行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将王耀南调来任工兵主任。从后方来到前线,王耀南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思考,结合太行山区山多路多的特点,实施了“地雷战”的战术,给予日本鬼子沉重打击。1940年,王耀南又按照朱德的嘱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工兵特长,协助指挥破袭平汉铁路、白晋铁路、武(城)沙(河)公路。他提出的破袭正(定)太(原)铁路预想方案及要求18个团掩护的作战计划,最后发展为“百团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也使他的工兵专业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1941年,王耀南被调到晋察冀军区任工兵主任,指导山东等地推广“地雷战”战术。后来,王耀南发现晋察冀军区多是平原地带,他又提出“地道战”战术,使我抗日军民在敌后的大平原地区能够站稳脚跟、打击敌人。

QQ??20190815151554.png

王耀南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王耀南又一次发挥了他的工兵特长,提出“坑道战”的战术,解决了志愿军防空和防重炮的问题,有效打击了美国侵略者。

就这样,王耀南带着朱德赠送给他的钢笔和嘱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次又一次发挥自己的工兵特长,提出了不同环境下的新战术,促进了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而这支朱德送给他的钢笔,见证了人民军队官兵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也见证了王耀南为了胜利而付出的一次又一次拼搏和努力。

(来源:摘编自《红色传家宝》一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主编:梁晓婧 音频录制:毕婧 播讲:何帅)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