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通讯员 施泉江
【档案】
毛雨时今年67岁,现任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党总支书记。在韶山村当党总支书记16年,他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带出了一个全国文明村和明星小康村,被称为“明星书记”。今年6月,他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故事】
8月的韶山村,池塘荷叶田田。
“如果没有毛主席,韶山村不会有今天。”乡亲们告诉记者,如今的韶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韶山村的发展这么快,也因为他们有一位好书记——毛雨时。
韶山村党总支的前身是1925年6月由毛泽东亲手创立的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毛雨时是1996年起任职的第24任书记。
“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一首歌谣唱出了过去韶山村的穷困。那时,村民们依靠几亩薄田度日,人均年收入只有290元。
“穷则变,变则通”。为什么不利用主席故里的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毛雨时经过深思熟虑,提出要“解放思想,走商品经济的路子”。
然而,守土为本的村民一时转不过弯来,在他们眼里,搞旅游做生意就是给毛主席脸上“抹黑”。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主席故里更应通过文明经营带头致富。”毛雨时带着村里一班人挨家挨户做工作。在他的鼓励下,党员胡雪梅从一块手帕开始,率先在村口摆摊设点售卖工艺品,大受游客欢迎。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韶山村开始念活了“生意经”,如今,依托红色旅游成为个体老板的农户有310多户,从事个体私营服务的村民占42%。
在韶山村当了16年的党总支书记,毛雨时深知,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压力。当全村人靠旅游“发了财”,毛雨时却在2011年提出,将土地再流转集中,重新种上油菜、水稻、香莲等作物,利用一产促三产,实施四季种植工程。
目前,村里的田地加上韶山南环线沿线的200多亩土地,已全部种上了水稻、香莲,以前因缺水被弃种的22亩农田,也改种了高粱、玉米等旱作物。
看着毛主席笔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盛景即将成为现实,毛雨时欣喜不已:“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才能把主席故里建设得更美好。”
【感言】
毛雨时:韶山村党总支是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作为党总支书记,我必须把这班岗站好,把韶山建设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让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